第一百五十七章:我有一个大发现!-《摊牌了:我是重生者》


    第(1/3)页

    在第四个月中旬之时,夏伯出兵三万,号称十万,大战三十万青州黄巾军,大胜。

    此战,夏伯先锋大将彭炳阵斩北海黄巾渠帅管亥,俘虏八万有余,斩首、炮毙、死于箭雨等加在一起约万人。

    此战之后,孔融坐在北海城内,也不处理政事,中门大开,整日喝酒。

    数日后,夏伯大军攻略北海,有人争先恐后投降并打开城门引夏军入城。

    据说,夏军进攻之前,就有人劝孔融早做打算。但孔融却神色不变,依然我行我素,大笑饮酒,并说:“如今时代变了,天下也变了,今日老夫就要坐在这里,看一看这北海城到底是怎么被攻破的!”

    孔融自己不怕死,可是却不代表其他人也不怕死!

    但是,只要孔融还活着,只要孔融还没有带头投降,那么那些接受了孔融恩惠的人,就不好意思投降。不然,名声就臭了。

    这就好比大明朝都城陷落的时候,崇祯死在了里面,自尽而亡,他死了之后满清的军队就打着为崇祯报仇的名义进来了,地方大儒们就可以纷纷投靠了。

    在法理上,地方大儒这么做是没问题的。

    天地君亲师,这是儒家的世界观,是儒家最基础的世界观。君父还在亲人、老师之前,仅在天地之后。

    所以,我为了给君父报仇,主动和满清合作,这叫大节无亏。有一个说得出去的借口,就行了。

    起码,在儒家的世界观里面,没有问题!

    至于说夷夏之辨的问题,呵呵,自从元朝之后,夷夏之辨就不再是问题了。

    而如果当时崇祯活着离开了都城,那么所有崇祯朝的进士老爷,只要还要脸,只要还想在士林混,就不能投降。

    在崇祯死亡之前直接投降满清,或许自己能当上大官,但是子子孙孙,都将自绝于士林,这也是潜规则。

    (洪承畴那么大的官儿,照样被宗族给开除了族谱,就是因为他名声太臭了。崇祯都给他死后加封了,结果忽然怕死变成了大汉奸。)

    所以,倒不是真的有很多人关心孔融的死活,而是孔融逃跑之前,他们如果逃跑或者投降,那名声就彻底坏了。

    不仅仅他们自己的前途会受到影响,宗族在得知此事之后,也会把此人开除出宗族。

    对古人而言,被宗族开除,是一件非常痛苦、非常丢人、一辈子都抬不起头的事儿。

    片刻后,北海城门主动被打开,看着这一幕,孔融冷冷一笑,就骑上祖传宝马,带着原本春秋,二话不说就开始跑路了!

    这样一来,他就是城破之后才跑的,这样对名声、对个人气节、对家族声望的影响,就可以降到最低。

    “太守,你不要家人了吗?”

    忽然,不知道从哪个角落里传来了一句话,听上去就不怀好意,显然也是被孔融硬要气节的行为给气坏了!

    你孔融要气节,不提前逃跑,却提前准备好了逃跑的宝马、宝甲、神兵,城门一破,你就骑上宝马迅速逃走,日后就算传出去了,士人也只会夸你孔融有勇有谋。

    逃命还能逃出有勇有谋来了?

    虽然听上去很荒谬,但考虑到对象目标是孔融,那就很正常了。因为孔融让梨,其实就是一个很不符合儒家价值观但是却被大肆宣扬,最终给孔融扬名的故事。

    孔融让梨,看上去很符合儒家价值观,讲述的是小小年纪的孔融主动把大一些的梨子、好吃一些的梨子让给兄长们吃,自己吃小梨的故事。

    看上去很正常,传播出去之后,士人们也都说孔融的行为,很值得学习,从小就是个神童,看上去就像我儒家下一代扛把子……

    但是仔细一想,你孔融年纪小小就让梨了,那你的兄长是不是很不懂事?他们的年纪都比你大,可是却不懂得谦让,却不懂得让梨。

    用兄长的不成器、用兄长的不谦让来衬托孔融的懂事、成熟,这真的符合儒家价值观吗?这真的好吗?

    这一点都不符合亲亲相隐这一条儒家基本原则!

    亲亲相隐虽然有适合和法律冲突,但是人们都认可啊!

    而本土士人关上门之后,只会恶心的想吐:你孔家真牛,这么小的时候就开始搞大宅门里的那一套了,就开始打压庶子提拔嫡子了。

    不愧是孔家,不愧是圣人后裔,在嫡子四岁的时候,就不惜以毁掉其他庶子名声为代价也要给嫡子吹捧出来一个天大的好名声!

    (古代很多时候,名声比命还重要,不能用越黑越红的理念去评价、理解古时的名声。)

    恶心!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