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知识是无价的,知识也是没有国界的-《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第(2/3)页

    “大概是因为关联性非常强,甚至是直接相关。”

    王浩想着,“把自己的研究思路公布出来,其他人也会跟着想,集合所有人的想法和灵感,自然能够获得大量的灵感值。”

    他马上消耗了100点灵感。

    “使用灵感值!”

    【任务二,灵感值-100。】

    瞬时。

    脑子里有关哥德巴赫猜想的知识和灵感,马上形成了一条直接的通路。

    方向很明确,证明的路也很明确。

    现在缺少的只是把内容写出来,并整理出来而已。

    王浩还是皱了皱眉头,“要写出来也不容易,这么多的内容要写很久了。”

    “其中牵扯一些复杂的地方,还要仔细斟酌,估计要一个星期。”

    “难度真高!”

    决定了!

    闭关!

    不完成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绝不出关!

    ……

    王浩做公开课讲解哥德巴赫猜想,就只有西海大学参与的人才知道,但因为公开说了自己的想法思路,而且明确表示这个想法思路,可以证明哥德巴赫猜想。

    具体有多少人相信很难说,但是他说的想法、思路确实很吸引人。

    有些数学博士、讲师、教授,当天回去就开始仔细思考。

    当然,九成九以上的人,即便是思考也不可能有任何的进展。

    有些人发现根本想不出来,就干脆把内容发到了网上,同时赞叹王浩分享的证明思路。

    这就是以一个噱头,来吸引更多的点赞和评论,顺便让其他人知道自己认识王浩,还听了王浩一整节公开课。

    还能顺便得意的说一句,“看到没有?在我们西海大学,不止是能听到王浩的公开课,他还会分享一些数学方面很好的想法。”

    “这次分享了哥德巴赫猜想证明思路,根本是听也没听过的,就是他自己的研究。”

    “王浩就是这样的人,他不在乎别人知道他的研究,或许是自信,或许是他认为知识属于所有人?”

    其实分享消息的人并不知道为什么王浩的想法、思路很厉害,更不可能确定他的想法、思路,就能够证明哥德巴赫猜想。

    当然后者也没有人能确定。

    他只是觉得王浩很厉害,想利用这个噱头吸引一些网络上的点赞、评论,来达到一些心理上的自我满足而已。

    实际上,发布类似的内容排除了王浩的因素外,根本不可能有人看。

    如果去网络上进行搜索,能找到很多‘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思路’,还能找到一些哥德巴赫猜想的粗略证明,甚至有文章直接就是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

    这些证明根本没有人看。

    专业的人不屑看;不专业的人看不懂。

    但是,加上王浩的名字就不一样了,消息发布到网络上以后,还是短暂的吸引了一些点赞评论,但后续还是没有人关注了。

    一则是因为,消息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

    二则九成九成九以上的人,根本不可能看懂,扫一眼就没有任何兴趣了。

    另外,就连王浩自己都没有完成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又怎么能确定,这个想法、思路可以完成证明呢?

    但是其中也有专业的人。

    数学圈子里,有好多人知道了消息,也找到了相关的发帖,仔细查看其中的内容。

    他们跟着内容就忍不住思考一番,同时也确定很可能就是王浩的研究想法,因为其中的内容很具专业性,提供的想法是一条新的证明思路。

    只要跟着思考一番,就觉得朝这个方向努力,是有可能有进展的。

    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内容。

    同时,一些人也感觉到其中的难度。

    王浩的想法思路,可不纯粹是解析数论内容,一些成绩好的数学博士能够勉强弄懂,但继续深入去思考,就需要非常丰厚的知识储备了。

    准确的说,需要精通解析数论,函数论以及数学分析。

    这是最基础的。

    这个基础一下子排除掉了绝大部分的数学领域学者。

    对于多数研究基础数学的学者来说,数学分析是最不容易精通的,因为大多数理论研究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数学分析方法,同时数学分析包含了很多的科目。

    概率论、泛函分析、复分析、实分析等等,好多的科目都和数学分析有关,想要精通数学分析是非常有难度的。

    那些专业从事应用数学研究的学者,反倒是精通数学分析,同时,他们又很难精通解析数论,在很多学者看来,解析数论和数学分析,根本就是两个不存在交叉关系的领域。

    所以只是基础的要求,就排除了九成五以上的数学学者,他们只是觉得想法很好,但跟着去想一想,就发现能力有限根本就想不通。

    当然也少不了一些符合要求的学者,他们开始深入的进行思考。

    比如,水木大学数学科学中心的许奇亮。

    许奇亮专业从事解析数论研究,去年申报质数研究相关课题,结果因为批复数量而失败,优青的申请被驳回了。

    今年则申请到了国家级的面上数学项目。

    他知道消息是在第二天的下午,还是其他同事告诉他的,然后他就认真思考研究,甚至还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和推导。

    如果用数字举例来说明,王浩讲解的内容,是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的百分之十五。

    许奇亮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推进到了百分之十八。

    然后,研究就卡住了。

    许奇亮觉得还可以继续深入去思考,他干脆拿着研究找到了邱成文,问道,“邱老师,你觉得王浩这个想法,是否能完成对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

    邱成文摇头道,“很难吧。谁也不能确定什么方法是有效的,王浩能公布出来倒是出乎意料,我也看了,感觉有机会吧,也很难说……”

    他已经老了。

    七十多岁,很难有新想法了。

    即便是做研究也感觉力不从心,就只能整体的去想一想,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

    他继续道,“你还是自己判断吧。这个方法很新颖,但也不可能利用一个方法,就完成对那么重大猜想的证明。”
    第(2/3)页